目前分類:證嚴法師說故事 (27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20131117單攻玉山主峰 0041.jpg

20131117單攻玉山主峰 0047.jpg  

 

證嚴上人開示:

莫在苦中繼續複製苦難

《百喻經》裏記載一則故事——

一位修行人執著於「男女授受不親」。

師父告訴他地上有根長髮,請他撿起來,他拒絕了。

「我要守戒,怎麼可以去撿女孩子掉下來的頭髮?」

師父說:「你執著於身外那根頭髮不淨,

卻沒有想到你身內的三十六種穢物。」

這就是法不入心,所以只執著於外相。

有些人懂得道理,也能說得頭頭是道,

但一遇到境界,知道卻「放不下」、「看不開」,

行為與平時琅琅上口的道理無法接合,

以致「沒法度」。

「無明為因,境界為緣」,

無明的源頭就是貪、瞋、癡。

當人、事、物來到面前,

起了愛、憎之心,想要取、捨;

煩惱如火,就把慧命燒光了。

人生有八苦——

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、五蘊熾盛苦。

已知人生是苦,何必在苦中繼續複製苦難?

如果一直想著

「為什麼他的意見和我背道而行」、

「為什麼想做事情還有這麼多障礙」、

「為什麼他過去對我很好,現在心向著別人」

……不斷用這樣的想法來困擾自己,會阻礙道業。

要時時自我警惕——

是不是心有執著,以致對法迷失?

也要覺察,是否身在此地,心卻到處遊走?

既然發願修行,

無論面對什麼樣的聲與色,都不能障礙我們;

反而要透過境界,磨練自己的心——

守志奉道,照顧好心念和行為;

時時增長善念,掃除惡念。

將心門打開,引法入心,

還要運用在生活中;

透過身體力行,

才能真正自我解脫。

 

ugi63638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131117單攻玉山主峰 0155.jpg

20131117單攻玉山主峰 0161.jpg  

 

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: 

螺長者與辟利耶長者

古遠劫前,摩伽陀國的螺長者,擁有黃金八億和無數產業;婆羅奈國的辟利耶長者也非常富有,與螺長者財富相當,而且兩家是世交,感情很好。

有一年天災,婆羅奈國辟利耶長者的財產化為烏有,於是來到摩伽陀國,向螺長者求助。螺長者站在城門前隆重歡迎辟利耶,安慰著落魄的他說:「財物乃身外之物,既然你現在一無所有,我將財產一半給你,讓你回去重建家園。」

辟利耶於是帶了黃金四億和家僕、家畜返國,也因為這麼雄厚的財力和人力,辟利耶很快地東山再起。

幾年後,災難降臨摩伽陀國,換成螺長者一無所有,來向辟利耶求援。但是,辟利耶的態度卻很冷淡:「我現在正在擴大產業,不可能幫助你,不過,你既然來了,我打包了一些食物讓你帶回去和夫人共享一餐。」

螺長者心想:收還是不收?如果不收下,和辟利耶的情誼可能就此斷絕,「這分友情不能失去,還是收下吧!」夫人傷心地哭了起來:「辟利耶落魄的時候,我們給了他這麼多,為什麼現在我們需要,他卻不願伸出援手?」

這時,一人從螺長者夫妻倆身旁經過,聽到他們的對話,赫然一驚是以前的主人,對螺長者恭敬有加,並邀至家中暫住,當時一起到婆羅奈國的家僕們也來拜見。雖然舊主人落魄了,但是感情還在,家僕們對辟利耶忘恩負義的行徑大為不滿。

不久,這件事傳進王宮,國王把螺長者和辟利耶長者找來問清原委。「當初螺長者給你助力以東山再起,現在他有難,你卻不幫助他,是不是很過分?」國王做了裁決:「我命令辟利耶將所有的財產交給螺長者。」

螺長者說:「不用!只要辟利耶將當初我給他的東西還給我就行了。」於是,螺長者帶回四億黃金和半數的家僕。

佛陀說:「當時的辟利耶長者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,而我就是當時的螺長者。」過去生中,提婆達多總是恩將仇報,儘管累世修行,還是無法去除餘習,但是佛陀仍不斷以德報怨。

讚美別人就是莊嚴自己。別人有所成就時,我們應給予讚歎與鼓勵;而受到批評時,應轉凡夫心為聖人心,要感恩對方的指正成就了自己修行的機會。這是修心的不二法門!

 

ugi63638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131110有勝山【南青】 0115.jpg

20131110有勝山【南青】 0143.jpg  

 

證嚴上人開示:

 

「貧中之富」的黑珍珠菩薩

 

南非慈濟分會九月舉辦「南部非洲本土幹部研習營」,包括辛巴威、莫三比克、賴索托與南非四國,共一百三十位本土志工不惜辛苦,跨國同聚約翰尼斯堡共修。

會所空間有限,在室外搭起白色大帳棚作為營隊上課的場地。三天營隊生活起居作息雖然克難,英文課程需再轉譯成祖魯語、莫三比克紹納語,但學員卻十分精進——從行住坐臥禮儀,靜思法脈、慈濟宗門的傳承,到慈善訪視時必知的醫療衛教,他們認真端坐聽講;還能用華語誦念《無量義經》,繞佛、繞法腳步合齊。

這幾年來,非洲大陸慈濟善種子不斷萌芽,培養出一位位人間菩薩;雖然國籍不同、語言不同,人人分秒必爭求法,讓菩提林日漸茁壯。只能說,不可思議!

營隊中,南非菩薩分享,過去人生雖苦、身心飽受折磨,但投入慈濟後打開心門,走入社區照顧老弱,在人群中發揮智慧和力量,付出得法喜充滿。也有辛巴威志工說,感恩朱金財居士帶來慈濟法,疼惜、愛護辛巴威;飲水思源,今後他們也要善盡一己之力付出。

南非的黑珍珠菩薩克難互助、道心堅固,近一年多來往返史瓦濟蘭二十多次,跨國越區關懷,希望啟發更多人善念,讓人人富有力量可以助人。從剛開始的步步困難、居民冷漠以對,到現在已經帶出不少當地志工,一同訪視發放;人力增加了、物力也增加了,為這片黑色大地添增了亮麗色彩。

人人本具佛性,只要肯發心,願意付出,就能如菩薩般「千處祈求千處現」。

非洲這群黑菩薩雖然生活依舊貧窮,可是他們疼惜愛護跟自己一樣困苦的人,態度恭敬地付出;他們心靈已經脫離了貧窮,富而有餘。這就是「貧中之富」。

反之,富有的人如果貪無止盡,生活庸庸碌碌、汲汲營營,擁有再多都嫌不夠;就是「富中之貧」了。

期待更多人志為菩薩,入人群付出——智慧如日,光明燦然;慈悲如月,清淨圓滿;智慧與福德合一,就能遍照大地,為人間暗角帶來光明。

 

文章標籤

ugi63638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131019─20131020單攻玉山主峰 0065.jpg  

 

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:

 

兩頭損失的漁夫

 

從前,在一個漁村裡,住著一群忠厚、老實的村民。有位漁夫帶著兒子到湖畔去釣魚,他把釣勾扔進湖底,等了一會兒,覺得手中的釣竿異常沈重,漁夫高興著,可能大魚上勾了。心想,這湖中有這麼多魚,若他釣起大魚的情景被村人看到,大家必定會圍過來釣魚,如此恐怕這湖裡的魚很快就被釣光了。於是漁夫想了一計,他教兒子跑回去告訴媽媽,要她想辦法與人吵架,造成村人圍觀,那麼村人就不會注意到他。

妻子想了想,就摘樹葉當耳環,並將眼睛擦黑,然後走出戶外。有個朋友見她的怪樣子,問她是不是瘋了,怎如此打扮?她就據此與朋友拉拉扯扯地鬧起來,說一起去村長那兒理論,要朋友賠償她的名譽損失;村人們見狀,都跟著到村長家,看這事如何了斷?村長判決說,任何人看到她的模樣,都會懷疑她是否瘋了?所以該罰的是她自己,因為她擾亂別人的心,破壞了村裡的秩序。

至於那漁夫,為怕強行拉起釣線,線若斷了,魚就溜走了,所以縱身入湖抓魚,卻沒料到原來釣勾勾到的是樹枝。漁夫十分懊惱,待要撥開樹枝,沒有想到樹枝與釣勾竟然插進眼裡,痛入骨髓!

漁夫因一時貪心而兩頭損失,不僅妻子被村長罰錢,自己的眼睛也被刺傷。那位漁夫就是提婆達多,雖然在佛世時隨佛出家修行,但仍如一根木柴兩頭都燒了,中間也取不出好材料。因為他雖然非常聰明,但欲心太大,始終要另立新教,與佛相爭,所以他出家,損失了在家的財物享受,也因不遵守戒律,以致不能成就道業,這也是兩頭損失!

 

文章標籤

ugi63638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馬博橫段 0011.jpg

 

 馬博橫段 0050.jpg  

 

證嚴上人開示:

深思生命的價值、深度、品質

《法華經譬喻品》:「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,其年衰邁,財富無量,多有田宅及諸僮僕,其家廣大唯有一門。多諸人眾,一百、二百、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。堂閣朽故,牆壁隤落,柱根腐敗,梁棟傾危。周匝俱時欻然火起,焚燒舍宅……

這不只是描述大乾坤,也是眾生的心態。

天蓋之下,地載之上,人間就如一個大宅,所有眾生同生共住。現今全球天災人禍頻傳,就如四處著火的大宅,非常危險。

眾生共業,心所造作出的力量,會摧毀一切。如果人們不懂得互愛,沒有責任感,不珍惜、愛護大宅,不僅是建材腐爛,火苗更是從四周燃燒起來。

地球人口愈多,人倫道德日趨淡薄,許多人不能自我約束、脫離人生軌道,短短人生卻累積很多業力。無明與無明共聚,火花四散,燒掉善念;人與人之間對立衝突,造成戰禍,讓無數人受到流離失所的折磨。

國與國的爭端還有界限,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不調,地震、洪澇、大火、颶風,災難無國界,帶來的破壞難以想像。

物有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、心有「生、住、異、滅」、人有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」;世間萬物遷變生滅、身體新陳代謝,沒有一項能常住。生命長短無人能知,卻可以開闊生命的寬度與深度。

善用物質,物命才會久。就像房子蓋好了,沒人住也沒有整理,很快就會朽壞;如果有人居住,每天都將房子整理得乾乾淨淨、用心保養,就能延長房子的壽命。

窄化空間、虛度時光,必有敗壞之日。把握時間,行菩薩道,讓自己的生命與世界息息相關,慧命才會增長。生命衰老難免,但懂得運用,啟發慧命、以身為「載道器」,也能長久利益人間。

不要共惡業擾動人間,要修善業守護天下眾生。「器世間」一切有形物質,如果去貪取、享受,將造就火宅;若以感恩和惜福心使用物質,作為修行的工具,則形形色色物資都是道器;善用一切物資來行菩薩道,及時為苦難人付出,就能解除火宅的危機。

因此,人間能否四大調和、國泰民安、社會家庭和睦?端視這個時代、這個空間的人心。

莫局限於空間,只求個人和小家庭幸福就好、只求身處的國家和社會平安就好;天下事要天下人來關懷。也不要局限於時間,每分每秒都要發揮力量利益人間,讓生命活得有價值、有深度、有品質。

 

 

 

 

文章標籤

ugi63638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20081116─20081120南三段山難記 0004.jpg

20081116─20081120南三段山難記 0005.jpg  

 

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:

 

臭草繩與香紙

 

一則佛典故事——

 

佛陀與阿難經過市集,見地上有一條草繩,佛陀

請阿難拾起。阿難說:「這條草繩味道很臭,肯

定綁過魚。」再往前看到一張紙,佛陀又要阿難

撿起。阿難言:「這張紙很香,之前應該包過

香。」

 

佛陀以此教育弟子——紙是用牛糞拌草製成,原

本污穢的東西在包香之後,染有香氣;而草繩本

具植物香氣,用來綁魚後,就染上腥臭。所以世

間物質沒有定相,接近髒的東西會被污染,接近

香的東西也會受薰習;就如人的本性清淨單純,

若經過不好的環境熏染,就會污濁。因此學佛者

要守志奉道,才能真正走上覺悟大道。

 

佛陀以包香料的紙與繫魚的繩教導弟子:長期親

近賢人,能增長智慧、養成賢德品格;長期接近

品行低劣者,則會沾染惡習,令人嫌惡。心靈散

發「德香」,才能讓人起歡喜心,跟隨受教。

 

佛德如經久不散、廣傳世間的香氣,能廣薰一切,

讓人欣喜受教;就如《無量義經》所言:「道風

德香薰一切,天人象馬調御師。」

 

眾生剛強,難調難伏,發心容易恆心難;而佛陀

應眾生不同根機設教、循循善誘,引導人人去惡

向善,故為「天人象馬調御師」。凡夫心起伏不

定,要有「調御師」的智慧與力量,才能調伏剛

強心性。

 

修除心靈的貪、瞋、癡等無明煩惱,自我調伏剛

強習氣,才有足夠的力量引導別人。就如古人說:

「道之化人,如風偃草」,翠綠稻葉受和風吹拂,

順著風向彎腰搖曳,揚起陣陣綠色波浪,十分美

麗;道德之風,能化育大眾、導正禮儀,使人人

展現合齊之美。

 

《四十二章經》云:「博聞愛道,道必難會;守

志奉道,其道甚大。」對佛法要起恭敬心,守志

奉道,依教奉行──「時希有,佛名希有,法希

有,利益希有」。

 

把握正確的時間說正確的話,為「時希有」;得

聞過去諸佛之名與其義,為「佛名希有」;佛將

說之法,是佛所護念的覺悟真理,故「法希有」;

此法利益眾生,導引眾生走上修行成佛的菩提大

道,故「利益希有」。

 

佛陀以德行教育眾生,學佛者拳拳服膺;唯有守

護志向,精進前行,才能回歸與佛同等的清淨本

性。

 

 

 

ugi63638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馬博橫段 0044.jpg

馬博橫段 0225.jpg  

 

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:

獨住的「長老」比丘

《別譯雜阿含經》一則故事——

一位名為「長老」的比丘,

自認要獨住、獨行,

才能不攀緣而了脫生死,

言行造成僧團困擾。

佛陀得知,

告訴長老比丘,

還有一種「獨住」妙法更勝——

即去除一切愛欲之心、

不再起非分之想,

恆持

「欲本乾竭,來欲不起,現欲不生」

的清淨心,

無欲無求,

故而能

「斷於疑結,遠離諸入,滅於煩惱」。

如此透徹世間道理,

又能斷除一切愛欲煩惱的殊勝妙法,

才是真正的「獨住」之法。

並非離群索居、與人不相往來,

就能斷除煩惱;

要修得入群處眾,

心無雜染,

悲智雙運、

自度度人。

修行要遠離煩惱欲念,

然而,

深入清淨的群眾,

才是增進道業的真實道場。

日常生活中,

與人起磨擦、有心結,

應以因緣觀自我提醒、用心開解,

莫讓惡因惡緣延續。

尚在凡夫地學佛修行,

要親近善知識,

遠離是非不分的煩惱群眾;

吸收清淨正法,

身體力行,

就能莊嚴自我的心靈道場。

 

 

ugi63638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«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