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慈善訊息0002.jpg

 慈善訊息0003.jpg

 

  charity.gif  

 

慈善訊息

 

慈濟《惟孝幸福》人文講座

澎湖的女兒陳淑麗返鄉談「孝」風生

2013年本會與內政部及六縣市政府合辦「惟孝˙幸福」人文講座系列活動,澎湖縣政府得知此訊後深受感動,主動與本會洽談合辦計畫,因為澎湖縣政府近幾年也極力推行「心靈三富˙孝、善、禮」,期盼藉由「惟孝˙幸福」人文講座與本會共同帶動行善與行孝的風氣。

112日下午慈濟與澎湖縣政府在文化局演藝廳共同舉辦《惟孝幸福》人文講座,投入公益活動多年,同時也是慈濟志工的藝人陳淑麗,以「澎湖的女兒」身分特地回到家鄉,向大家分享自身成長故事,呼籲「行善、行孝不能等」,展現孝道要從「心」出發,發自內心對父母長輩盡孝,才能「惟孝」又「微笑」。

《惟孝幸福》人文講座透過慈濟大愛電視台拍攝的七分鐘微電影《母親的名字》開場,呈現慈濟志工薛當景與81歲母親洪芒的故事,真實反映出「忙碌」是不少現代為人子女的生活寫照,許多人忙於工作,卻忽略雙親,陳淑麗有感而發,「對長輩展現最好的愛,就是陪伴、關懷」。

「爸爸是澎湖第一家報關行執照的持有人!」陳淑麗說,自有記憶開始,小時候家裡有船、有卡車,有三十幾個員工,每天都有很多人吃飯,街頭巷尾只要有人提起爸爸,鄉親都說他是「好人」,隨和又節儉的父親,肚子裡總有一籮筐的笑話,和員工說說笑笑,媽媽常說他「沒有頭家款」(沒有老闆的架子)。

「小時候對爸爸的『大方』還真不能理解!」原來父親常常收留陌生人在家裡吃住。澎湖有很多離島,早期到馬公的交通船一天只有往返一次,錯過了船班,離島居民就回不去了。他們來做生意賺不了多少錢,若去住旅館,就是額外的開銷。爸爸知道了,就要他們留宿。「小時候我們覺得傻眼,長大後才知道,爸爸這種『分享』的身教,是給我們的最珍貴的無形資產」。

陳淑麗表示,當年考上世界新專電影科後,專一開始就參加愛心社團,「放著自己的功課不管,到育幼院去輔導小朋友的課業」。畢業後不久踏入伸展台當起模特兒,薪水一半給父母,一半捐給慈善單位,無奈最小的弟弟與父親相繼過世,體會了生命無常,反而奠基了她日後全心投入公益活動,「慈善皇后」、「慈善公主」的美名不逕而走。

相較於父親對她的疼愛,媽媽對陳淑麗就比較嚴厲,母女關係常一度緊張,但父親去世後,她更懂得要珍惜身邊的人,除了會帶媽媽走入慈濟一起做志工,一有空就陪媽媽上教堂,或逛街、看看電影、吃吃小館。現在比較忙一些,但晚上睡覺前一定要抱抱媽媽,「孝順說難不難,只要簡單的動作與問候,就是最大的孝心」。

全程參與活動的澎湖縣長王乾發則強調「百善孝為先」,雙親已不在世的他,向年輕人呼籲「及時行孝」很重要。他說,退伍後到母親去世前,幾乎每天都要在晚上九點前趕回家,因為「老媽媽」若等不到他回家就不去睡覺,他希望大家要認為有機會行孝是一種福氣,這份福氣也會庇蔭到下一代,因為「父母怎麼做、孩子怎麼學」。

另外,澎湖當地慈濟志工陳永庭則是「歸鄉行孝」,與大家分享「孝行在澎湖」的故事。他說,國中畢業就離開家鄉到臺灣各地從事板模工作,因為和父母以及三個哥哥計較金錢,陳永庭開始沉迷喝酒與賭博,因緣際會接觸慈濟後,才發現自己只用金錢供養父母,而沒有實際發自內心對父母行孝。

離家二十多年之後,陳永庭選擇回到家鄉陪伴父母親。因為在家鄉板模工作不好做,現在不但順利轉業,更徹底告別了過去的酒賭生涯。

活動還設計「親子計算機」與民眾互動,經過一套公式的運用「計算」後,許多人驚呼其實接下來能與父母親好好相處的時間這麼短。並有「惟孝竹筒」讓民眾免費領取,透過行善為父母長輩植福,也是一種行孝,縣長王乾發與陳淑麗一起親自向大家發竹筒,不忘祝福大家要「以孝傳家」,才能一家和樂「微笑又幸福」。

新聞提供: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秘書處 顏福江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幸福
    全站熱搜

    ugi63638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